降落伞 发表于 2025-4-17 10:48:09

今日聚焦:信仰之路!中学生徒步108里,祭扫烈士陵园!持续30年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六盘山的风,吹过三十载春秋,将一群少年的脚步声刻进历史的年轮。
2025年4月3日凌晨5点,宁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的2000余名师生,在清冷的月光下整装列队,擎旗高呼,踏上往返108里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扫之路。
这是这两个中学第三十次用脚步丈量信仰,用汗水浇灌精神。
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长征”,早已不是简单的徒步,而是一堂浸透血性与理想的“行走的思政课”。


三十年前的火种:从质疑到传承


1995年,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刺痛了时任固原二中校长韩宏的心。
外界质疑中国孩子“吃不了苦”,他偏要证明:
六盘山下的少年,骨子里流淌着红色基因!


那一年,372名初一学生首次徒步108里,翻越黄峁山,奔赴任山河烈士陵园。
归来的少年们一瘸一拐,却在作文中写下:
“登上高山、放眼四望的舒畅,战胜自我的喜悦,是父母永远给不了的成长!”
韩宏知道,这团火种点燃了。


质疑声曾如潮水涌来。
家长堵校门斥责“摧残孩子”,教师抱怨“无用”。
甚至有人讥讽:
“二中穷到要走着去扫墓?”
但韩宏的回答铿锵有力:
“用脚步丈量信仰,这108里不会白走!”


三十年后,当年的质疑者成了支持者。
今年70岁的他,与老同事再次踏上这条路,笑言:
“我要证明自己还能走!”


山路上绽放的青春:血泡与白花的交响


凌晨的山路崎岖,星光与路灯交织。
学生们翻越林场陡坡,裤腿沾满沙土,却无人退缩。
“烈士们走过的路更苦,我们凭什么喊累?”
一名学生攥紧小白花,咬牙前行。
途中,体力透支的孩子被搀扶、被背起,书包在同学间传递,歌声在山谷回荡。
“累!但我不想坐车,我想学英雄!”


2021年的雨雪中,一名女生多次滑倒,右手始终紧握。
抵达陵园时,她摊开掌心,一朵纤尘不染的小白花献给烈士:
“宁肯自己满身泥,也不让英灵沾灰”。
这一幕,让校长任皓热泪盈眶:
“是孩子们在教我们何为信仰。”
青松翠柏间,学生们俯身擦拭墓碑。
364名烈士长眠于此,最小的仅14岁,与徒步少年同龄。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宏大的历史化作具象的震撼。


“我要告诉烈士:你们期盼的盛世,我们正守护!”
固原二中李宇恒的话,道出三万少年的心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从参与者到守护者


三十载薪火相传,当年的少年已成栋梁。
首届参与者刘明宝,如今是科技公司骨干:
“任山河教会我,人生再难也不过108里。”
弘文中学教师朱丽媛,以学生和教师身份走过12次:
“这条路常走常新,每一次都让我找回初心。”


更动人的是传承的“双向奔赴”。
1999年,瘦小的刘银娟穿着母亲缝制的布鞋走完全程,脚底磨出血泡,归途大雨滂沱,“分不清脸上是雨还是泪”。
如今,她以教师身份六次带队,看着调皮学生抢着帮人背包、设立“安全岗”,欣慰感慨:
“徒步让集体主义从口号变成本能。”


一座城的守护:108里路上的中国温度


这条路,早已超越校园范畴,成为整座城市的精神图腾。
凌晨3点,56名交警点亮警灯,筑起“星光长廊”。
补给点上,志愿者递出水与面包。
陵园内,讲解员含泪讲述英烈事迹。
蓝天救援队十年护航,医护人员随时待命……


“这不是一群人的苦行,而是一座城的共情。”
固原市委书记滑志敏说。


社会效应如涟漪扩散。
陵园年祭扫人数超五万,银川、吴忠等地学生自发加入,企业捐赠物资。


网友刷屏致敬:
“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东评价:
“用苦累体验‘野蛮体魄,文明精神’,让思政课从书本走进血脉”。


新长征起点:从百里徒步到精神高原


三十年前,韩宏种下的是一颗体能锻炼的种子。
三十年后,它长成了立德树人的参天巨木。


月光再次洒满校园时,2000套沾满泥土的校服,成为青春最骄傲的勋章。
有学生瘫坐在地却咧嘴笑:
“脚上起泡也值得!以后人生再无难关!”


弘文中学校长任皓说:
“九成毕业生最难忘徒步——它让抽象的国家变成脚下的路、心中的火。”


六盘山巅,红旗漫卷。
这条108里信仰之路,见证着少年与烈士的凝视、历史与未来的握手。
正如网友所言:
“他们走的是路,树的是魂;祭的是英烈,铸的是国魂!”


三十年,三十届学生,一场永不停歇的青春长征——
山河无恙,薪火永传!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聚焦:信仰之路!中学生徒步108里,祭扫烈士陵园!持续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