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伞 发表于 2025-4-18 14:10:12

今日聚焦:三河“禁色令”,何以激起众怒?免职,不是终点!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冯站长之家
文|丰 詹


一些有经验的商人有句话:
“看一座城的牌匾,便知此地的生意经。”


五颜六色的招牌背后,是商户的蓬勃野心、市井的烟火气,更是营商环境的温度。
而整齐划一的“统一美学”,往往藏着权力的任性,与民生的困顿!


近日,河北省三河市一纸“红蓝黑禁用令”,将这句民间智慧推至风口浪尖。
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颜色战争”,实则是城市治理中权力与权利、形式主义与市场规律的激烈碰撞。


荒诞的“颜色禁令”:一场权力的美学实验


3月,三河市燕郊的蜜雪冰城门店招牌,突然从标志性的红色变为淡绿色。
商户们不解,城管部门却强硬表态:
“红、蓝、黑三种底色禁用,其他颜色随意。”
有商户被现场监督刷漆,费用自理;
有店主被迫停业改色,成本陡增;
更有连锁品牌因“国际例外条款”保留原色,引发“双重标准”争议。


更荒诞的是,这场运动的源头竟是一段被曝光的讲话视频。
2024年10月,三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刘某在燕郊某市场宣称:
“红色代表火,让人烦躁;蓝色太俗气,必须去红去蓝!”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原来,这场“美学革命”不过是某位官员的“个人品味”,却以红头文件之名,裹挟千家商户的命运。
不过,这个“某位官员”,到底是这个市场监管局的负责人,还是他头顶上的“市委主要负责人”,就需要官方调查了。


牌匾背后的伤害账:被忽视的民生之痛


商户陈蕊(化名)算了一笔账:
一块招牌喷漆费用数百元,燕郊近千家商铺被迫改色,总成本近百万元,全由商户自行承担。


更讽刺的是,据说某些品牌可以因“国际连锁”身份豁免,而小商户的红色招牌却被斥为“低端”。
这种随意性,折射出权力的傲慢——
规则可以朝令夕改,但代价永远由最弱势者背负。


《人民日报》尖锐批评:
以行政指令简单强制统一招牌颜色,明显损害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增加商户经营成本,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和不便,也是对营商环境的一种伤害。


中国广告协会则指出:
色彩是品牌的核心资产,强制改色会让消费者误认“山寨店”,直接摧毁商业信誉。
三河的“禁色令”,不仅是一场视觉灾难,更是一把刺向市场经济的利刃。


舆情风暴下的觉醒:权力退场,民权归位


面对舆论海啸,三河市最初选择沉默。
城管部门含糊回应“可自愿改回原色”,却对赔偿只字不提。
市场监管局推诿“联系宣传部”,市委办更是一问三不知。


直到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雷霆出手:
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全面整改启动,并承诺“零容忍”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这一记重拳,打碎了形式主义的乌托邦。
正如《经济日报》所言:
城市的魅力在于其整洁有序的“面子”,更在于其兼容并蓄、充满活力的“里子”。


对市委主要负责人的免职处分不是终点,而是重构城市治理逻辑的起点——
尊重市场规律、倾听民众声音、坚守法治底线,才是真正的“城市美学”。


牌匾即人心:让城市重燃烟火气


三河的教训,让人想起成都的宽窄巷子、上海的田子坊。
那些被游客追捧的“网红街”,从无统一色调的招牌,有的只是老字号的金字匾额、创意店铺的霓虹灯箱、小吃摊的手写木板……
杂乱中见生机,参差中显包容。
城市之美,本就在于多元共生,而非权力的“无菌病房”。


中国广告协会的呼吁振聋发聩:
“城市需要多彩与活力,强制‘禁色’违背规律,让广告牌匾服务消费、提振经济,才是正途!”
当三河的招牌重新亮起红蓝黑三色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颜色的回归,更是对商业尊严的重塑、对市井烟火的敬畏。


城市的灵魂,在每一块招牌的呼吸里


三河“禁色令”的翻篇,是一场民意的胜利,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城市治理的深层命题:
是以“整齐划一”的官僚审美凌驾于民生之上,还是以包容开放的胸怀,守护每一块招牌背后的梦想?
答案,早已写在江浙人的老话里——
五颜六色的牌匾下,藏着一座城的生命力,也藏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聚焦:三河“禁色令”,何以激起众怒?免职,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