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用生命点燃“中国心”!中国航空发动机巨匠,不幸病逝
以下文章来源于:原创 冯站长之家冯站长之家文|丰 詹
4月23日,胶东半岛的晨光中,97岁的温俊峰院士永远闭上了双眼。
中国航空发动机巨匠的离世,让无数人泪湿双眸!
群山深处的火种:从贫苦少年到航空脊梁
1929年,温俊峰出生。
温俊峰的父亲不幸早逝,家庭破产,多病缠身的母亲带着温俊峰及兄妹六人艰难度日。
后来,温俊峰在已出嫁的二姐家人的帮助下,上完小学。
毕业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初中。
因无力交纳学费,只读了两个月,便靠老师的帮助转入享受公费的师范学校。
毕业后,他又靠在邮局当力夫的大哥资助,考入绥远中学读高中。
后来大哥失业了,他交不起伙食费,整整饿了两天肚子,由于老师的帮助才未辍学。
温俊峰背着老师赠送的一袋面粉赴京赶考,用面粉换窝头吃,勉强维持了一个多月的生计。
温俊峰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享受甲等助学金,吃的是最次的丁种伙食。
回忆起当年的苦难经历,温俊峰说:“是老师帮助我维持学业和生计,是老师的那一袋面粉使我圆了大学梦。”
战火纷飞的年代,少年的他目睹了国家因工业落后饱受欺凌的屈辱。
1967年,原本留在北航任教的他,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奔赴贵州的深山密林。
这一去,便是20余年。
在011基地的崇山峻岭间,他与战友们用竹篾搭起实验室。
他们在油灯下计算数据,用算盘替代计算机,硬生生在“三线建设”的艰苦环境中,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点燃了第一簇火种!
铸剑长空:从“心脏病”到“中国心”的逆袭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战机长期依赖进口发动机,被戏称为“有躯壳无心脏”。
温俊峰曾说:
“发动机是战机的灵魂,灵魂不自主,脊梁永远挺不直!”
他带领团队攻克薄壳强度理论,建立我国首个发动机薄壳强度研究组。
他们用十年时间,完成从“测绘仿制”到“自主设计”的跨越。
涡喷7的轰鸣,是他献给祖国的第一声巨吼。
这款装备歼-7战机的发动机,让中国飞行员首次驾驶完全自主设计的战机翱翔蓝天!
涡喷13的诞生,则使歼-8Ⅱ战机突破高空高速极限,成为守卫国土的利剑!
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创新提出“渐进式改进”路线,将发动机寿命从几十小时提升至数百小时。
他用“小步快跑”,创造了“大国重器”的奇迹。
1997年,68岁的温俊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领奖台上,他攥紧奖章说:
“这不是终点,是催促我们追赶世界的号角。”
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科技奖大满贯的荣誉背后,是他毕生信奉的信念:
“科学家的战场不在领奖台,在实验室和车间。”
师者如峰:从实验室到讲台的薪火传承
2000年后,已逾古稀的温俊峰转身走向烟台大学讲台。
他拒绝“院士待遇”,坚持与学生同吃食堂,用粉笔在黑板上推导公式。
学生回忆:
“温院士的手布满老茧,写字时会微微颤抖,但每道公式都力透黑板。”
他主导组建学术委员会,将航空动力理论与材料科学交叉融合,培养出数百名扎根国防工业的青年才俊。
在生命最后十年,他仍每天工作10小时,校订专著《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
山河为证:一个时代的背影与永恒的心跳
这位将姓名刻进战鹰心脏的科学家,早已把精神种进民族的基因。
从手摇计算机到数字孪生技术,温俊峰用97年的人生诠释了何谓“国之脊梁”。
他走时,中国战机的“心脏”正澎湃着第五代涡扇发动机的轰鸣。
那些他亲手绘制的图纸、编写的教材、培养的学生,仍在续写着“中国心”的故事。
七旬铸剑,九秩育人,青山深处埋忠骨;
两度夺魁,一生许国,碧落长空荡此心!
此刻,当我们仰望天际呼啸而过的战鹰,请记住:
那震耳欲聋的轰鸣中,有一位科学家跨越世纪的呐喊,有一代航空人永不熄灭的赤诚!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