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外滩TheBund ,作者外滩君
本文图片17张
全文3380字
阅读约7分钟
添加MISS微信
designhotel-s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现实版疯狂植物城!”“赛博朋克花园!”
吊足了所有人胃口的世博温室花园,终于在今天(9月20日)和双子山一起开放了,对于上海市民而言,这座城市又迎来了一片广阔的绿色。
它坐落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核心地带,毗邻中心湖,背依双子山,占地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玻璃温室花园。
三大场馆囊括了沙漠、雨林、峡谷不同风光, 800多岁的油橄榄树、30吨重的菩提树、世界上最高的仙人掌品种和全国最大温室猴面包树,在这里都能看到。
还有绝美的水下森林、室内瀑布以及身临其境的数字光影技术,让人如同穿梭时空。
夜晚时分,温室内透出红蓝灯光,给人以浓重的未来之感。据说在以后,这里还有可能开放夜景参观。
这样美丽的花园,远不止是外表吸睛,更隐藏着许多建筑方面的巧思。
它由奥地利建筑事务所DMAA设计,华建集团上海院耗时7年,联合各单位实施落成。去年出圈的太原植物园,也是由两者联手合作。
我们和华建集团负责世博项目的总控设计师李定聊了聊,这样一座全透明玻璃,无梁无柱的温室花园,到底是如何实现。除此之外,世博版块还有哪些等待发现的惊喜。
李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世博B、C片区总控设计师
01
超大型鱼缸,800年古树
百年钢厂转生云朵花园
温室花园由一个游客服务中心和1号馆海市沙洲、2号馆云上森林和3号馆云雾峡谷三大主题场馆构成,从空中俯瞰,仿佛四朵造型各异的云朵。
李定说,当初选择这样的设计,就是因为觉得云朵造型柔和,符合“自然融合,生态有序”的主题。方案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视觉效果通透,和周围自然环境融为和谐一体。
场馆顶部有一个大屋架,属于原来的上钢三厂。
这曾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钢厂,对于上海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含义。如今停产17年后,它以云朵的形态重生,转为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2003年的上钢三厂
三大场馆根据馆内植物类型不同,打造了热带干旱、热带湿生耐荫、热带湿生喜阳三种环境,分别展示热带干旱植物、热带雨林植物和热带花卉植物。
1号馆海市沙洲占据了3033平方米,里面以非洲沙漠植物为主。虽然场馆面积不大,但是内部结构错综复杂,设计巧妙,每个转角都可能带来惊喜。
“它的空间造型是立体的,蜿蜒曲折,变化无穷,有点狮子林一样的感觉。你可以先下去再爬‘山’,钻山洞里看投影。里面有一个多媒体厅采用了数字光影技术,互动内容很丰富,手一挥蝴蝶飞过来了,再一拍蝴蝶又逃走了。”
这里的各种植物也是三个场馆内视觉冲击力最大的。
有被誉为活化石的百岁龙舌兰,这种植物一生中仅生长两片叶子;还有体型庞大的多肉植物巨人柱,以及树干膨胀、宛如弥勒佛祖一般的弥勒异木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株树龄超过800年的油橄榄,以及国内温室中最大的猴面包树,可谓馆藏珍宝。
2号馆名为“云上森林”,其实就是热带雨林馆。里面种植了大量榕树还有红树林,各种气生根、板根盘根交错。
这个场馆也专门做成了立体结构:“一般人看树是从下往上看,但是在这里你可以到树上去看,它是不同的高度。场馆高度一共是22米,被分成了好几层,有很多步道可以循环地往上走。”
小某书上出圈的“大鱼缸”也出自这里。12米宽,4米高,在整个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巨型水下森林生态缸,站在边上拍照,看起来像是走入了科幻电影。
3号馆云雾峡谷是三个主题馆中面积最大,也是内容最丰富的。在这里你能看见各种奇花异草,好像走入了“疯狂植物城”。
地面的“丁达尔效应”,云雾缭绕,如同人间仙境。
走完整个场馆,真的能感受到园区入口处那句“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02
无梁无柱
几乎看不到任何窗户
温室花园背后的设计团队,是来自奥地利的DMAA事务所。
在实际操作中,奥方建筑师协同华建上海院完成了全部的方案和功能升级,并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优化。
比如原有方案遵循常规结构,有梁有柱,但是华建上海院最后建出来无梁无柱,结构全被分解掉了,行走其中视野更加开阔。
“一般的建筑皮是皮,骨是骨,但我们是骨和皮合在一起,把结构分解掉了。空间内没梁没柱,柱子都分解成玻璃外面的立杆,你走在里面是看不到的。”
为了分解掉更多的荷载,房顶上用了新结构。
上面一层是铝合金结构,下面是钢拉索,实际上是一个异形的网架,大的网架旁边是像篮筐一样的小立柱。整个空间内部都看不到梁柱,保证了完整性与美观。
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这座温室花园几乎也看不到窗户的存在。
奥方建筑师原来的要求,是整个温室不要有窗户,这样虽然保持了造型的美观,但却会让里面的人和植物感到很闷。
而上海院结合了原方案的地下通风沟、顶部排气窗和导流风扇,实践证明,温室的通风系统是成功的。
“地下通风沟系统下面装有加热器,如果冬天冷风进来,可以加热一下再给植物。屋顶上有一些自动顶升的顶窗,下面的风进,上面的风出,整个系统形成循环。”
为什么一定要有风呢?李定笑着说,因为植物也需要按摩,没风它不舒服,要有微风不断地给它吹才能茁壮成长。
在人行步道的下方,还有一个土建的风道的叫舒适性空调,这是专门为人建设的。夏天送冷风,冬天送热风,两套不同的循环系统为人和植物分别服务。
这种细节上的设计,平常很难注意到,却切身影响着每一位参观者,于无形中提升了大家的参观体验。
建设中另一个难点,是解决植物的遮阳问题。
因为室内植物需要自然的阳光照射,整个玻璃都没有过滤紫外线的镀膜,完全是纯白透明。但室内也安装了自动的遮阳系统,夏天高温时节,如果室外光线太强烈,就会启动保护措施。
里面还有一个喷雾系统,保证了空气湿度,走进去有种雾蒙蒙的感觉。
作为设计总控,李定几乎每周都要去“巡场”,实地勘探一圈。
哪颗树状态不好,哪块砖踩上去松了,都要做成巡场报告记录下来,再让有关负责人员去整改。
温室刚建成时,因为很多绿植有适应期,长得还不是很好,李定特别着急。
“一棵非洲运来的大树,一直不冒芽,我心想这怎么办呀。结果到后来适应了,养得越来越好。植物就是像人一样,越长越漂亮。”
03
世博场馆只保留四个
建筑是配角,自然才是主角
这次和温室花园一同开放的,还有周围的双子山和世界花艺园。
它们都属于世博文化公园南区,因为园区规模宏大,设计建设的条块众多,才提出了“设计总控”这个概念,统一管理各个分块社区,“就像把一件衣服的各个板块拼起来”,这在以前也是很少有的。
在公园中漫步,身心都沉浸在宁静与舒适之中,这份愉悦的背后,充满了设计者的巧思。
比如位于东南侧的双子山,占地达30万平方米,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组成。
看起来不算高大的它,内部采用了空腔结构设计,为展厅、停车库、变电站等多功能设施提供了空间,这也是国内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空腔结构人工仿自然山林。
东北方向的世博保留场馆,一众场馆里只留下了法国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和俄罗斯馆,这背后同样颇有来由。
李定娓娓道来:“因为当时世博会的场馆是临时性的,没考虑永久,那么这次如果保留的话,就要想到把临时转换为永久的一种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几大场馆里,西班牙馆由藤条构成,英国馆“毛毛虫”主要是有机玻璃,这两种材质都很难长期保留。
而意大利馆,也就是这个月即将开展的罗丹美术馆,它的外层设计很巧妙,将一根根玻璃穿插在混凝土中,白天看灰突突的,但晚上内光外送,透出来很漂亮。
因此它的石块部分外立面就被完整保留了下来。
同期开放的世界花艺园, 五个主题园模仿了和中国同一纬度上5个国家的5种特色园林。
有意大利的台地园,中国自己的竹境园,日本的禅境园,美国的黄石园和英国的新境花园。
花园下方就是19号线的未来新站,到站之后,可以选择直接进花艺园参观,也可以去旁边的马术谷。今年5月,这里已经成功举行国际马术比赛。
所有这些建筑,都遵循“自然、消隐、融合”的建筑原则。
“或者伏在地上,或者埋在地下,或者想办法用绿化把它遮盖掉。”看起来造型奇特的马术谷,从世博园外面基本完全看不到,都被竖向的绿植掩盖住。
“自然生态永续,文化创新融合,市民开放共享,才是世博园的建设目的,人的体验是建设的始终。”
夏天阳光好的时节,我也抽了一个周末去这里。
草地上露营帐篷鳞次栉比,大树下年轻人铺开一张毯子围坐着聊天。靠近黄浦江边,有一个狗狗乐园,一只潦草小狗像弹射弹球一样飞速跑酷,主人半天都抓不到它。
或许,这就是这片园区存在的意义。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世博文化园就像一片位于城市中心的乌托邦园区,承接住从繁忙生活中出逃的你我他。
今日话题
你去过这座花园了吗?
留言和我们分享
文、编辑:海带
图片来源华建集团上海院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