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钟
民国2年(1913年),美华利钟厂开始生产台钟,年产88只,民国13年达636只。12年间累计生产6163只。民国20年和民国21年,昌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安时钟制造厂先后生产昌明牌和双箭牌台钟。
民国29年1月,中国钟厂首创15天台钟。民国32年,昌明钟厂推出三六牌走时18天台钟。翌年1月,中国钟厂阮顺发又研制出走时21天的台钟,后夹板刻有“阮式”标志。民国33年,阮还设计开发能按刻奏出《西敏寺》乐曲的高档台钟。50年代,中国钟厂生产双龙立式玻璃门座钟,两条龙盘柱而上,中间嵌一颗大明珠,深受农村消费者的钟爱。1960年,全国统一机芯设计成功,零部件全部实行按图生产,从而提高了零部件加工精度,使15天台钟累计走时误差由5分缩减到3分钟。1964年1月,中国钟厂研制成功连续走时31天摆钟,日误差仅在30秒以内。“文化大革命”期间,三五牌传统的“龙”、“凤”图案受到批判,生产受到冲击,产品质量下降。1980年,中国钟厂用《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黄杨木雕工艺品装饰,钟壳底座增加镂花工艺的840飞机型台钟,获国际博览会优秀展品奖。传统三五牌台钟获国家银质奖。1982年三五牌台钟年产达43.3293万只,创历史最高纪录。后因传统的三五牌台钟款式陈旧,加上消费观念转变,不再是新婚房间必备之物,产品销售由畅转滞,1988年销量降到68000只,仅为上年的1/6。翌年1月,销量降为2500只。1990年只售出51只。至此,传统的三五牌台钟内销全部停止,专做外销业务,是年5月,首批两种新款式14300只台钟出口美国,创汇21.77万美元。
六、挂钟
我国最早生产机械挂钟的是美华利钟厂。民国3~13年的10年间,累计生产13个品种431台。30年代初期,昌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德安时钟制造厂先后生产昌明牌、双箭牌各类挂钟。民国31年,中国钟厂开始生产圆、方型等25种长挂钟。1954年,该厂推出7.2型15天马头挂钟,该钟通体黑色,顶上有一匹跃进金马,两边配以锥形滴子装饰,古色古香,深受笃信佛教的东南亚消费者的欢迎,产品畅销泰国、马来亚、锡兰、缅甸等国。1984年,又设计出有中英文对照、能自动变换日、月、星期“三历”装置的BK2型31天挂钟,填补了国内机械摆钟的一项空白。1986年首次向土耳其出口2000台。1987年生产的3105型鹰式31天挂钟,浅棕式消光漆外壳,酷似名贵红木,牌楼上方置一个富有动感的木雕飞鹰与下方钟摆自成一体,整体效果自然质朴,1989年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全年共出口20多种款式计52400台,创汇100多万美元。
[冯玉祥、于右任为昌明电器公司题词]
七、闹钟
民国27年7月,金声工业社成为上海第一家生产闹钟的企业。开始时日产为30~40只,用钻石牌商标,主要销往东南亚等地。
民国28年,昌明钟厂开始生产昌明牌单铃闹钟。民国35~36年远东钟厂和时民钟厂分别生产火车头牌和马蹄牌闹钟。到上海解放前夕,已有4家闹钟制造厂,职工200多人,年产量为30952只。新中国成立后,闹钟成了农村、工厂、军队和家庭广泛使用的计时工具,使闹钟厂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产量达70500只。1952~1953年又新开设亨得利钟厂、亨达利钟厂、大光明钟厂、东方钟厂。1956年原生产台钟的上海钟厂并入远东钟厂生产闹钟。1957年,全行业闹钟产量猛增,首次突破100万只大关,是年产量达到120.42万只。
1958年,大光明钟厂批量生产长三针背铃闹钟,日产850只。是年9月,远东钟厂研制出能奏“采茶扑蝶”曲调的长三针音乐闹钟。随后上海钟厂又设计出全国第一只长三针NI型统一机芯闹钟,1960年,生产191.05万只,占当年全市闹钟产量424.60万只的44.99%。NI型统一机芯闹钟走时误差每昼夜正负不超过1分钟,质量达到6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又设计开发闹时先有7秒轻柔的预闹,其后是13秒的悦耳、清脆正闹的“二重闹”小闹钟,特别适宜于老人、病人使用。富有童趣的鸡身活动体闹钟也由该厂首创,在纸质钟面上印有鸡身,再配以能活动的鸡头,运转的机芯带动鸡头每秒啄食一次,形象逼真,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随后又开发了有双动乒乓、熊猫、米老鼠、杂技、猫头鹰、金鱼等形象的闹钟,形成了活动体产品系列。1974年,上海钟厂首创能显示日历的闹钟,1981年又推出能同时显示日历、周历的闹钟,为国内闹钟行业填补了一项空白。1988年该产品获国家银质奖。
此外,比普通闹钟机芯更为精密的8天15钻细马机械闹钟,最早由大光明钟厂于1959年研制成功。1964年倍高钟厂又研制开发出8天15钻日历闹钟,之后又研制出1天15钻旅行闹钟。1965年昌明钟厂创制1天3钻旅行闹钟。1979年,上海钟厂研制开发7天走时累计误差4分钟的细马闹钟。
1949~1990年的41年间,上海钟表行业累计生产各类机械闹钟14197.67万只,占上海时钟产量的78.85%。
[上海钟厂工人正在组装时钟]
八、电子钟
1.电钟
民国19年,上海大华仪表厂从美国进口机芯组装电钟,是国内最早的电钟生产厂。
民国24年,百老汇电机公司(后改名为中国标准电钟厂)生产标准牌电钟,机芯向日本订购,后因八一三战事,工厂停办。民国25年,中国亚浦耳灯泡厂制造电钟,远销南洋、澳洲等地。民国28年7月,金声工业社生产钻石牌电钟,日产20只,多数销往国外。民国34年,复工后的中国标准电钟厂用国产元器件研制成功国内第1台地球牌电钟。1956年,中华科学仪器厂(原中国标准电钟厂)改名为中华电钟厂,是年生产电钟1.6万只,1960年达24万只。1961年,国家压缩集团购买力,电钟滞销,生产急剧下降。后又因国内电网周转不稳,造成走时不准,其时国外石英电子钟兴起,电钟销售又陷入困境。1981年底,交流电钟因内、外贸部门都拒绝订货而停止生产。
1952~1990年的38年间,上海钟表行业累计生产各类电钟193.4839万只。
2.半导体钟
国内晶体管、半导体管钟的研制始于60年代中期。1965年初,中国钟厂研制成功半导体钟,为国内钟表行业填补了一项空白,是年上市3000只。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厂半导体钟生产陷于停顿。
1965年11月,上海第四钟厂研制出晶体管钟。1969年又研制生产单套(不带闹)游丝摆晶体管钟。1974年以来,又先后研制生产马蹄牌钟控收音机钟、两波段收音机闹钟、JSN—1型交直流两用收音机日历闹钟以及B——841型便携式收音机闹钟等。
1965~1990年,上海钟表行业累计生产各类半导体、晶体管钟861.50万只。
3.石英电子钟
石英电子闹钟的研制始于70年代末。1979年,上海第四钟厂与上海钟表研究所共同研制ZSZ型指针式石英电子闹钟获得成功,日误差为10秒。且还利用其机芯进一步开发出插屏、立式、台式闹钟等40多种花色。
1982年,中国钟厂完成装饰摆石英钟设计,并进一步研制成音乐报时、报刻石英钟。后又研制开发石英旅行闹钟。1983年上海钟厂开发的GD、GC、GB型钻石牌石英钟系列,具有闹、吊、扭摆、音乐报刻、报时多种功能。1984年2月,上海电钟厂研制成功体现民族特色的唐代仕女座式GD-34同步整体石英摆钟,走时精度为日误差15秒。该厂研制生产的活舵轮指针式石英电子钟,把实用与艺术融于一体,用红木作舵轮,船锚为船用部件,钟面装饰为古代海船采用景泰蓝,运用其装饰件航轮拨闹、铁锚止闹,设计新颖别致,获国家专利。1990年又研制成功的多面石英钟,利用圆锥台3个环形钟面与3组时分针能多面指示时间,并有实用与观赏的功能,属国内首创,其造型获国家专利。
80年代先后研制成功投产的还有上海电钟厂生产的12英寸大圆石英挂钟,属国内首创的太阳能石英钟和指针式世界钟,以及上海电钟厂、上海电子钟二厂研制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959型大转盘双历石英钟,中国钟厂研制生产的各类石英挂钟,上海钟厂研制的能自动翻年、月、日、星期、时间循环功能的QG9型万年历式指针、数字混合型5类壁钟。
1968~1990年的23年间,上海钟表行业累计生产各类电子钟1368.13万只。
九、落地钟
最早由美华利厂生产。民国3年生产7台,到民国12年累计生产24台。
1959年,中国钟厂为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上海厅精制豪华型落地钟2台。1974年12月,又为人民大会堂精制3台,钟面数字用象牙镂刻而成,主要零部件用镀金,机芯采用自动上发条,自动音乐报时报刻,日误差在2秒之内。1984年中国钟厂生产高1.3米、1.8米E型、现代式普及型15天落地钟,式样典雅大方,颇受广东地区消费者钟爱,至1988年累计生产1000台。
十、特殊用钟
1.大型塔钟
国内车站、港口、建筑物上用的大型塔钟生产始于民国7年,美华利钟厂曾为奉天谘议局、吴淞中国公学、奉天工艺局、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建造4台40~60英寸大钟。到民国14年,又先后为杭州沪杭甬车站、浙江兴武将军署、上海电话局、北京中国饭店等104个单位制造336台。1959年,倍高钟厂为新建的北京火车站制造大型塔钟,1968年9月又由中国钟厂制造的大型塔钟更替,新塔钟具有自动控制照明和报刻、定时播放音乐的功能。1974年12月,中国钟厂正式形成TA型大型塔钟产品系列,钟面直径为2~6米,塔钟由母钟带动,日误差小于1秒,钟声发音可听范围达5平方公里,塔钟结构具有抗12级以上强台风和耐零下30度严寒等特点。1975年,中国钟厂还为坦桑尼亚铁路车站研制成功六回路子母钟安装在坦赞铁路沿线各车站。1978年10月,该厂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为北京电报大楼设计制成大型塔钟,更替原来进口的塔钟。1985年,上海钟厂首创GA型塔钟,具有定时、开启、照明、断电、自动跟踪时间、音乐报刻、钟声报时等功能。1987年,该厂为上海新火车站建造塔钟。1988年又为上海首届举行的“世界电视节”设计制造专用塔钟,能定时播放“电视节”会歌。
2.子母钟
50年代初,倍高钟厂设计制造电磁储能式母钟和单脉冲控制子钟。1968年10月,市场对子母钟需求迫切,倍高钟厂子母钟生产转交由中国钟厂承担。1964年初,中国钟厂为北京地铁车站设计的子母钟投入试用。1971年,该厂与上海无线电十四厂合作,研制成走时为日误差小于2秒的SM—1型石英子母钟,安装在国内第一艘万吨级客货轮“长征”号上。此后,又制造一批先后安装在“风光”、“风云”、“长山”、“长锦”、“长绣”号客轮上。1982年底,上海电钟厂研制6台SM—10型石英母钟,安装在上海船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造的4艘货轮上,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测试,60天走时误差仅为1.5秒。
3.定时开关钟
1956年12月,中国钟厂阮顺发创制航道自动开关钟505台,全部安装在长江航线上,从而改变了航道灯塔靠人工燃熄的落后操作。后来,定时开关钟又替代了人工开关路灯。1956年,中华电钟厂设计制造交流积时钟,采用计度表来反映设备运行的小时数,机器设备得以可靠保养。为适应水利电力部门进行分时计费电度表和电力测定器的配套需要,1981~1988年,上海电钟厂累计生产各种定时开关钟47.68万只。1987年5月,上海钟表研究所自行设计制造CXZ-2A、CXZ—2B型可编程序时间控制器,采用先进的微处理技术,硬件数量少,成本低,具有报时报刻的功能。钻石牌DXT2型5分钟脱水定时器,1981年由上海钟厂研制,投产后用于上海洗衣机总厂(水仙牌)、上海三灵电器厂的电动洗衣机配套,替代从日本进口的定时器。1982年又开发15分钟洗涤定时器。1984年3月,上海手表七厂为华生电扇厂配套研制成从1分钟到180分钟金菱牌系列定时器。
4.天文钟
1957年,中国钟厂与上海天文台合作,研制成2台高精度天文钟、锡达钟,在真空、恒温、避震的条件下,走时精度达到0.001秒/日,为徐家汇天文台提供精确的报时讯号,填补了国内的空白。1965年10月,上海表带一厂与上海手表厂联合研制出3台石英航海天文钟。1973年,上海电钟厂为上海天文台研制生产氢原子钟,即“903”工程(其时间误差为30年±1秒)的配套项目——时号控制器42台。同时又为军工、科研系统提供536台。
5.航空时钟
上海手表厂1960年3月进行“301”航空时钟的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301”航空时钟准确地指示了爆炸时间。1967年7月,该厂为我国飞机制造工业配套研制“3O7”计时器250O套。至1982年的32年间,上海手表厂先后生产“105”快艇时钟、钟表式向爆引信和机械保险装置、“317”计时器、“017”脉冲数字器等,为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
此外,上海钟表行业还先后研制生产特殊用钟:汽车钟、多功能体育用钟、国防科研用钟、地震测量钟、电台报时钟等。 |